芬兰自杀率之所以那么高,是因为芬兰那地方太邪乎。
中国的孤独更像是“独处”,是周围热热闹闹而你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一片天地,外卖很方便,快递送到家,楼上楼下总有生活的声音。芬兰的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,是周围静悄悄方圆几里可能只有你一个人,外卖基本不到,快递要等很久,邻居都没发出声响,绝对的肃杀、寂静,使人恐惧的那种。
坐标芬兰,晚上去市中心散步,一个人都没有。走了三十分钟,路灯都亮着,偶尔有车驶过,但一个行人都没有。回到民宿我坐在干净明亮的客厅里,是完完全全的万籁俱静,整个人一下子就崩溃了。
国内好多人自以为装几个游戏有几本书能在家里好几年。实际是有游戏但可能没网,雪太大还可能停电,人太少修理可能不及时。供暖可能得自己去砍树,每天加木头。没有外卖,自己做饭。电话信号都不一定稳定。基本上就属于推理小说中的暴雪山庄模式。
中国人喜欢的是便利的独居,而不是孤寂。
浅色羽绒服就跟中国的房子一样。你买单时付的钱只是首付,此后还有源源不断的干洗费用、维护精力、提心吊胆、(试过十个牌子但并没有卵用的)清洁湿巾作为月供。恨一个人 就让ta去买浅色羽绒服吧。
年底老板跑路非常多,最近身边发生不少这种事情,合作很久的供应商,突然卷款跑路。我圈内也发生一起卷款60万跑路的,提醒大家,付货款特别注意,不要随便微信转账。一定要签合同,看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,多查询企业资质,不要相信陌生人,实地考察,看到货再打钱,现在很多空手套白狼的,还有就是做了几年生意好好的,突然跑路的。
不能同意更多。
当且仅当自己孩子真的喜欢琴棋书画并且自己也有经济余地的时候,
才可能是例外。
而且千万不要想当然以为自己孩子发自真心喜欢,冷静一下、cool off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决定,因为极大概率是孩子并不喜欢,
纯粹只是为了取悦你,内心实际上只想在阳光下奔跑、拿个网兜去捉蝴蝶而已。
如果那样,在我看来家长的罪孽其实非常之重。已经那么卷了,就不要再没事自我感动式绑架着孩子加戏了。
一张照片在本质上是永远不能完全超越其表现对象的,而绘画却能。——苏珊·桑塔格
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,猪肉涨价是因为非瘟,但跌价是因为庞大的存栏母猪一直消化不掉、猪粮比稍微有恢复,二育就猛增;一堆猪企现在还在发定增,这不就是典型的中国式产能过剩么?物价负增长的本质不就是供过于求?亟待高质量发展
没错,成本价就见底了?比成本价低照样卖,因为不卖亏更多(对于制造业来说产品卖不出去生产线停滞比亏本卖更惨),所谓周期股就是要熬到大量企业出清,头部开始减产,需求端反弹才会见底。
巴菲特讲:“建立一个好的声誉需要20年,但摧毁它只需要5分钟。”
事实上,这个道理不仅是对一个人、一个商业机构适用,即便是对一个高高在上、大权在握的监管机构也同样适用。看看这两天“游戏ETF”的表现便一目了然。某机构周日加班补救也于事无补。真金白银的市场是最诚实的。也庆幸有资本市场,它总是发出最真实的声音。
《小时代》《繁花》里的上海,不是我身在其中的上海,我住在郊区,生活体感和我住在别的城市时没什么区别,我要真的去感受“上海”倒也不难,地铁四十分钟可以到静安寺,我还记得朋友喊我出来玩:“哪天来上海啊?”
我:“啊我已经在上海了啊来好久了。”
对面哈哈大笑,我get到意思后也大笑,这个笑话我常常回味。
我自己是选择了更大的室内空间,而我的许多朋友花着比我更多的租金,却在上海住着老破小,但是他们只要走出门去,就是那个繁花似锦的上海。
所以他们总是劝我搬家,说我在上海住这么多年了,其实从来没有真的住在上海。
基友说随着年龄增长,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对人的要求会提高。我想了想现在觉得有吸引力的,已经模糊泛化到了三类,三者取其一就行。
1是有趣的,有意思。
2是好看的。
3是有生命力的,能感觉到能量场。
我就像个需要跃迁的电子一样,能级不够不行,没生命力的真是想想都乏味。但也认同有魅力的人其实是极少的,尤其是不交换钱/资源/承诺的相处里,对无趣无生命力又长相普通的人越发懒得相处。就这样这些年还交了不少新朋友
中国人被认为普遍缺乏信仰。但是,对大部分当代中国人来说,特别是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后那段特殊经历的人,改革开放已经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。动摇改革开放的基本理念,就相当于动摇了人们的信仰,动摇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。